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340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沿海砼结构耐久性问题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凝土耐久性能不良引起的适用性、安全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能源、经济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沿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海洋资源使得混凝土结构面临严峻的海洋环境的挑战.因此,了解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分析了沿海砼结构性能退化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62.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邵波  陈兴鹏 《干旱区地理》2005,28(1):136-141
中国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深居中国内陆,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其町持续发展状况受人关注。而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在西北地区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客观的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出指标体系中各项经济、环境指标因素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西北地区各经济、环境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量化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最后,引入经济、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得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青海省均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区域,陕西省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区域,甘肃省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环境损益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环境损益型区域。  相似文献   
163.
Defining reference conditions for lakes situated in areas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agriculture is rarely straightforward, and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within easily eroding and nutrient rich watersheds. We used diatoms, cyanobaterial akinetes, remains of green algae and chironomid head capsules from sediment samples of Lake Kirmanjärvi, Finland, to assess its deviation from the initial ecological status. These site-specific records of change were compared to current type-specific ecological status assessment. All paleolimnological data indicated deviation from natural conditions and mirrored the current, monitoring-based assessment of “moderate” ecological lake status. However, the sediment data showed that the lake should be re-typified as a naturally eutrophic lake. Sediment records as well as current monitoring data indicated temporary improvement in water quality in response to extensive fish manipul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aleolimnological records can be used to derive site-specific reference conditions and that extensive restoration efforts can result in gradual, observable improvements of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ical status.  相似文献   
164.
Recent years have s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concepts of compensa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Regulation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perfund Act, Oil Pollution Act, National Environment Policy Act, Clean Water Act, Endangered Species Act, etc.) require those responsible for damage to ecosystem services to compensate for it “physically” and restore these service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using simple indicators of compensation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attempts to analyze what typ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 adopted, how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how standards on ecological equivalencies are adopted, and what are the costs of this compensation. To perform this analysis, compensatory measure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in the ca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in Florida have been addr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alysis criteria for the equivalencie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lost due to dama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gained due to compensatory measures are questionable; most compensation monitoring is for a relatively brief period of time and the data obtained during this period may be insufficient for assessing the net effect of the compensatory measure; the weaknesses regarding criteria for the equivalencies and the uncertainty about the relevant time-scale can be counter-balanced by increasing the area of compensation, a problematic solution at best.  相似文献   
165.
基于资源等价分析法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京梅  王晓玲 《海洋科学》2012,36(5):98-102
采用资源等价分析法构建溢油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的模型,重新对2002年渤海塔斯曼溢油事件的潮间带生物损害进行定量评估,得出补偿修复工程的规模从而估算出针对潮间带受损资源的赔偿额度。资源等价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填补了国内在该类方法研究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方面的研究,为各类溢油损害计算提供参考和补偿依据。  相似文献   
166.
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多是从某方面评价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按照"全域规划、全域整治"的要求,通过识别土地整治规划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对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7.
祁连山东段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RS和GIS技术为主要手段,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地区1994-2008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与1994年相比,森林、草地、冰雪带、水域4种景观要素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0%、2.0%、2.2%、2.0%,而灌木和裸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6.8%、5.0%;灌木、草地、冰雪带和裸地景观要素的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增加了49.0%、19.0%、1.1%、436.6%,森林和水域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减小了9.6%和4.1%。(2)森林、草地、冰雪带、水域4种景观要素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增加,聚集度降低,各景观要素内部斑块之间聚集度减小。灌木与森林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增加了3 867 km,裸地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增加了5 589 km,嵌缀在其他各种景观要素中的裸地小斑块逐渐融合成大斑块。(3)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与破碎度指数之间显著正相关,分维数倒数、分离度指数和沙化敏感性指数与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呈弱度正相关。祁连山东段地区森林和草地退化,面积萎缩、水域干涸,裸地面积增加,各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趋于简单,景观破碎化增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景观破碎化是祁连山东段地区景观格局和景观脆弱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8.
南京长江新济洲群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长江新济洲群湿地为例,分析了在长江中下游开展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在分析了南京长江新济洲群湿地退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对其保护和恢复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为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9.
旅游发展有时会给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诊断其整体发展水平,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 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为例, 来分析区域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从旅游生态环境压力、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3 个方面来考虑,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各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层次 结构模型, 和23 个指标。经过对评价指标不安全指数值的计算和标准值的确定以及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再利用各 指标的不安全度公式和总体生态系统不安全度公式计算出旅游生态系统处于较不安全状态, 并讨论了甄别各因子 对生态系统的限制程度的方法, 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安全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